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纪录小康工程大事记(1955年)
2022-03-15 17:05:19 来源:
2 月
17 日武汉市委调整郊区区划,将南湖区、东湖区、惠济区、福城区4 个郊区和武昌县划过来的 10 余万人口地区,组建洪山区、青山区、汉桥区和南湖区。新的洪山区由原东湖区与武昌县第七区合并建立,辖两街(中南街、武珞路街)18 乡(洪山乡、武珞乡、莲溪乡、鱼港乡、磨山乡、长山乡、三合乡、联合乡、中合乡、驼子店乡、春和乡、山湖乡、白浒乡、沿江乡、同意乡、大渔乡、大关乡、刘黄乡)。机关驻地在武昌高家湾。由田振东任区委书记,张培成任区长。第二次建立洪山区后,市委明确指示,洪山区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二是支援国家基本建设和为城市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服务。
☆ 新的洪山区成立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洪山区委员会,由张仲文任书记。
3 月
☆ 洪山区委加强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领导,成立合作部。同时,青菱乡由武昌县纸坊区划归南湖区,后青菱乡、佛林乡楠木乡合并为长青乡,1956 年 1 月划归洪山区。
4 月
☆ 洪山区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对开展支援建设,搞好春耕生产,互助合作,救灾优抚等工作的意见,确定主要工为贯彻粮食定产定购定销政策,组织各乡农业社发展农副业生产,争取丰收,支援城市、支援基本建设,人民代表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张培成为区长,选举田振东等 15 人组成区人民委员会,还选举 4 人为市人民代表。
4 月
2 日洪山区委发出《关于宣传粮食“定产定购、定销"政策的指示》,要求各乡党支部和下乡工作组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做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5 月
☆ 通过整顿粮食统购工作,全区超额完成“三定”任务,公粮完成106%,统购任务完成 137%。
6 月
23 日 区委总结互助合作组织的情况,全区共有生产合作社 59 个,其中农业社 44 个,蔬菜社 13 个,渔业社 2 个,同时,还有互助组 258个,临时互助组 442 个。
30 日全区一万余亩(占全区水田总面积 19%)遭受洪水淹没。区委、区人委发出大力组织排渍抗涝救灾的紧急指示,要求各乡应指派专人在灾区领导群众大力进行抗捞救灾工作。
7 月
19 日,洪山区的抗洪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 16 个乡有 15 个乡受灾,受灾面积达 20%,区委、区人委采取有力措施,组织抗涝自救,减少了灾害损失,得到市委合作部的《通报》肯定和表彰。
☆ 在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发表后,全区加快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广大干部、党员带动群众纷纷申请入社,合作社由原来的 59 个,扩展到 222 个,入社农户 8655 户,占总农户10541 户的 82.2% ,年底扩展到总农户的 87.4%。
9 月
☆ 区长张培成在区、乡干部会上作关于“三定”工作报告,指出必须贯彻实行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的政策,稳定农民生产情绪。区成立“三定”办公室,乡成立“评论委员会”同时区举办乡干部训练班,学习了十余天,明确了政策,为全区“三定”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1 月
7 日根据市委决定,洪山区编制为 140 人(包括区人委、区团委、区妇联)。区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合作部、财贸部、基建工业部和文教部,并成立区监察委员会。
18 日 区委对全区整党工作作出计划安排,并决定在区委领导下成立临时党总支部具体负责整党工作。这次整党的目的是纯洁党的组织,对农村党员进行一次深入的“阶级斗争”、党的基本知识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贯彻“总路线”和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巩固和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27 日全区 27 个党支部开始整党,并集中农村党员 292 人,团支部委员,积极分子 61 人,计 353 人参加。通过思想动员,自我检查,互相批评,民主鉴定,改选支部,至 12 月 7 日整党工作基本结束。
12 月10 日,武汉市委郊区工作部发出通报,肯定了“合作乡”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同时,《长江日报》为此发表社论。区委要求各乡认真学习和推广合作乡的经验,并提出《关于全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初步规划》。《规划》认为从 1953 年以来,全区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是较快的,全区已建立合作社 222 个,入社农户 8655 户,占全区总农业户10541 户的 82.2%。
☆ 洪山区积极支援国家基本建设。全年,完成 22 个单位的基本建设用地 6789.27 亩的征用工作。对被征地区的群众生产和生活作妥善安置,反映较好。

小康分类

主管:武汉市委宣传部

主办: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