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天祥,到1万多个“吴天祥小组”,再到如今数万个志愿者组织,现在
湖北武汉常年从事志愿服务的市民已达百万人。专家这样评价,志愿者已构成
1000万武汉市民的“骨骼”,武汉正在成为一座“志愿者之城”。
11月8日,许多市民来到“武汉市民大讲堂”,聆听陈忠贵舍己救人的感人故
事。陈忠贵生前所在“水上救援队”的队友与大家一起聆听英雄的精彩人生。
像陈忠贵一样,很多武汉志愿者的感人故事,始于一个响亮的名字——吴天祥。
一个人和一座城
一个人,引领一群人。
一个人的精神,点亮一座城。
吴天祥曾任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数十年来,他先后自掏腰包照顾30多名
孤寡老人、17名孤儿,结识了4000多个“穷亲戚”。为了救人,他曾4次跳入长江。
在平凡的岗位上,吴天祥无私奉献,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
家庭的温暖。在他的影响下,武汉三镇掀起了一股“学习吴天祥、争做吴天祥”热
潮,让爱与付出成为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1996年6月,吴天祥所在的武昌区信访办成立武汉市第一个“吴天祥小组”,提
出了“学习吴天祥,奉献在岗位”的口号。如今,“吴天祥小组”已遍布武汉的部
门、街道、社区、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小组已超过1万个,
小组成员数十万人,仅武昌区就有志愿者11.7万人。
2011年,武昌区成立了“吴天祥小组志愿者联合会”,全区1860个吴天祥小组志
愿服务队常年开展便民利民等17项志愿服务。各分会紧密配合、各尽所能、各展所
长,形成了“红背心”“博士义工”等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33个。
“我生活工作的社区是一个充满真情、充满关爱的家园,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感受
到的是和谐、快乐和幸福,因为吴天祥精神在这里闪光。”武汉市江岸区四唯街袁家
社区居民曾这样称赞“吴天祥小组”。
一种精神,激励一城人行动
一个吴天祥,影响一座城。一群“吴天祥”,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吴天祥,已成为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象征。1996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关
于在全省开展向吴天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志愿者积极响应,同时激励着一城人
积极行动,投身志愿事业,而一项项志愿服务也释放着一个城市对市民和客人的善
意,让人感受到一个大爱之城的温暖。
武汉立新中医院院长侯立新,每年都要在社区、工厂、学校免费为群众看病,义
诊万人次。环卫工人郭建荣13岁的女儿婷婷患有脑瘫,由于没钱治疗,病情非常严
重,生活无法自理。侯立新得知后,每周都免费给婷婷做针灸治疗,几个疗程后,婷
婷的情况明显好转。
51岁的出租车司机邢刘宝,被人称为“爱心送考大使”。每年高考,他都会免费
接送距考点较远的考生,十年不辍。在他的影响下,武汉大通汽车出租公司30名的哥
集体报名,参加今年的爱心送考。
从2004年开始,每逢“六一”,邢刘宝都会为小朋友半价服务。两年前,他又做
了块牌子放在车上——“60岁以上老人乘车半价”。记者问他这样做是不是亏了不
少,他笑着说:“既然打出这块牌子,就不能一心想着赚钱。”
武汉被誉为“大学之城”,10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武汉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和生力
军。长江职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创办12年来,积极开展“义务支教”“关爱残障儿
童”和“服务进城务工子弟学校”等爱心活动。1万多名志愿者走遍200多所敬老院,
服务1000多位孤寡老人,组织、参加义演、社会公益服务活动200余场。
为了给盲人带去丰富的精神娱乐,武汉理工大学成立了“给盲人讲电影”助残志
愿服务队,用声音描绘电影,“让爱点亮心灵的眼睛”。
身残志坚的献血冠军陶智雄;博爱奉献的退休医生曾凡荣;两次捐献骨髓的女教
师郭卉;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汇聚成一张张“武汉名片”,
凝聚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成为这座城市的价值追求。武汉,因为他们而温暖。
一种品格,折射一座城的良心
在吴天祥精神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吴天祥”活跃在武汉三镇。他们一诺千
金,用宽广的心胸,标定了人间的公平;他们大爱无声,用人间真爱,诠释生活的真
谛;他们善行无疆,用平凡的举动,帮助老弱病残。
2010年2月9日,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不顾路途遥远和天气恶劣,赶回武汉
给返乡农民工发放工钱。然而发薪路上遭遇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弟弟孙东林为
完成哥哥孙水林“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遗愿,毅然“接力”还钱。
“无论多困难,决不拖欠一分钱!”孙东林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折射出这对“信
义兄弟”感天动地的义举。
今年48岁的易勤,是武汉市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的经理。她带着12名残智工人坚
守着一家规模不大的福利企业,大家都亲切地喊她“犟妈”。她先后卖掉、抵押两套
房子往工厂里贴钱,每天起早贪黑带着工人劳动。在8年累计亏损近80万元的情况
下,也坚持留下12名智残工人。
易勤说:“我就是想靠自己的力量,把目前企业好的产品和东方红这个厂延续下
去,让这批伢们有饭吃,让他们有一棵大树,能够遮风挡雨。”
武汉新洲被誉为“慈善教育之乡”,“新洲民间慈善大王”的武汉商人陶宏国,
33年来以个人或企业的名义共向社会捐款捐物至少3300万元。
“人民的好医生”王争艳,小处方,大情怀。她关心病人疾苦,视患者为亲人,
处处想患者之所想。从医20多年来,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至今还常开两毛钱的
处方。王争艳常说,她只是尽医生的职责,病人回报的却是更加的良善和信任,他们
的爱更大。
桂希恩,以一个医生的良知向艾滋病瘟神开战;黄桂英,大爱无疆坚守17年的承
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诠释着一座城市的良心。“近年来,武汉先后涌现出
8位全国道德模范、40多位中国好人、5位全国优秀志愿者、两个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织,形成了武汉‘群星现象’,体现出了武汉人热情善良、重信守义、豪爽豁达、坚
忍执着的精神特质。”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本报记者 夏静 长江日报记者 余
坦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