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孝老爱亲模范黄来女:一路艰辛一路歌
2022-06-13 15:40:49 来源:
黄来女,女,1985年8月出生,广西合浦县沙岗镇人。现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2007
级硕士研究生。
在父亲重病的情况下,黄来女克服种种困难,勇敢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边照顾父
亲,一边勤工俭学。2005年,获国家奖学金,并获校优秀团员、校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称
号;2006年获人民甲等奖学金、武汉大学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称号、湖北省自强不息优秀
大学生称号、湖北省大学生文华科技品学奖;2006年当选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7年5
月4日,获得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金奖荣誉称号。
一边精心照顾着重病的父亲,一边继续完成着自己的学业,依然是独自撑起一个家的
全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该院2007级的保送研究生黄来女,带着
病父上大学的事迹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面对荣誉与光环,黄来女头脑清醒:
生活的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走下去。
租来的一间约10平方米的陋室,就是黄来女和父亲共同的家。除正常完成学业外,她
还兼职挣钱。每天,她要定时给父亲打3针胰岛素,父亲的吃喝拉撒睡,全靠她来料理。这
间陋室里,墙上有贴画,黄来女的床前还有小塑料花等简单的装饰物。
黄来女说,越是艰辛,人的精神越要振奋。 2006年9月13日晚,黄来女在给武汉大学
新生作报告时说过这样一句话:“遭遇困境时,相信困难总会过去,不要钻牛角尖,没什
么大不了的。很多当时你觉得无法承受的事,回头看会觉得不过如此而已。”
父亲教会她坚强地面对生活
“1985年,因为家里来了个女孩子,所以得名黄来女。”广西籍的黄来女说。 黄来
女的辅导员李勤老师说,她是个很阳光的女孩,热爱生活,酷爱学习。
然而,生活却有点不爱她。在黄来女还没有记忆的时候,母亲就离他们父女俩而去;
她的父亲没有稳定的工作,因而也没有固定的收入,她从小就随着父亲的生意,四处漂
泊;她酷爱学习,也善于学习,但因为贫困两度辍学;当她进入大二时,苦难的父亲重病
接踵而至,不止一次的脑出血和脑梗塞、糖尿病、膀胱癌……
问黄来女哪儿是自己的家,她说,爸爸在的地方就是家。在黄来女的记忆中,他们从
来没有在一个地方好好待过。在一篇散文里,她写道:“故乡对自己而言,只是一种感情
的归结,是生命中一些有意义的日子的集合,如此而已。” 她从小就随着父亲谋生的路
径东奔西走,做糕点、卖艺、做豆腐脑,父亲甚至还会缝纫,也懂点中医,还会拉琴……
于是,什么有市场,哪里有生意,他们就往哪里跑。颠沛的生活并没有改变父女俩生活的
困境,黄来女上小学三年级时,不得不辍学与父亲一起谋生。
黄来女说,虽然从小就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很清苦,但从不凄凉。因为爸
爸是个坚强的人,是个很会生活的人,他总能苦中作乐,绝处逢生。更为可贵的是,他竭
力地在贫乏的物质世界中,保持一种精神上的优雅和富足,比如他在文学方面对自己的影
响。父亲的这种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了黄来女。
当年那个辍学后推着三轮车,到偏远的村庄去卖糕点的小女孩,2003年以700多分的
优异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入学后,靠贷款和勤工俭学,不仅读到了大四,而且还以优
异的成绩,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本科毕业后,她又通过了武汉大学保送研究生的考试。
有情就会有力量,有爱才会有阳光
2005年1月18日,黄来女的父亲来到武汉,打算陪女儿一起过个年。哪知,那天傍
晚,父亲突然倒在地上,呕吐不止,最后诊断是脑出血,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那时,还在期末考试的紧张阶段,但每天都有班上的同学轮流来看望黄来女,给她买
来很多好吃的,陪黄来女在医院过夜。寝室的3位同学都拿出了一两千块钱给她应急。她
的英语老师听说了这件事,连夜送来了3000元钱……黄来女父亲的第一次大病就在班级的
帮助下熬了过去。腊月二十七,她父亲出院了。
想不到的是,出院不到6天,正月初三的夜晚,黄来女父亲再次发病了。这一病,她
父亲神志丧失,右身瘫痪,不认识黄来女了。黄来女说,那种感觉很残忍。加上经济上的
巨大压力,她父亲在特危病房里每天要花一两千块,寒假学校找不到人,打电话向亲戚求
助,他们却让她放弃对父亲的治疗。 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学院的李勤老师给了黄来
女以极大的帮助。用黄来女的话说,每次李老师到病房来,感觉就像阳光照了进来。《武
汉晚报》登载了黄来女的新闻之后,很快社会上的捐款达到了7000多元。
在后来的一年时间里,黄来女的父亲先后六七次因为脑梗塞、糖尿病和膀胱癌住进了
医院。
令人难堪的是,父亲便秘,又不能自理,黄来女一个大姑娘家急得团团转。看着父亲
一脸紫红,女儿心痛了,她横下心,蹲下身来,用手为父亲解决难题…… 医生说,恢复
神志的关键是做体疗,这样还能节省一些医疗费用。于是,黄来女学会了基本的体疗指
法。每天中午,她赶到医院给父亲做体疗,费劲地替父亲按摩手脚,寒冷的冬日里累得满
头大汗。
或许,女儿的指尖连着父亲的心。一天傍晚,黄来女正在给父亲按摩,突然听到父亲
的喉咙里发出了“噢噢”的声音,两眼发出亲切柔和的光芒。“爸爸!”她不禁惊喜地喊
出了声,父亲点了点头,眼角两行泪水淌落下来。 很快,医生过来了。“没错,你爸爸
恢复了神志,还有可能重新开口说话。这真是一个奇迹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你作为女
儿的孝心唤醒了父亲……” 父亲终于醒过来了,他轻拍着女儿的肩膀,“乖……
女……”父亲终于开口了。“爸爸,我是来女,是你的乖女儿啊……”此情此景,令在场
人无不落泪。
黄来女说,在这最最艰难的一年里,给她最直接和及时帮助的,是学校。全院同学先
后3次自发地给她捐了3万多元钱。2003级学生党员除带头主动捐款外,每个人还给黄来女写了一封信,鼓励她战胜困难。一位同学在信中这样写道:“想帮助你渡过这个难关,绝
对不是出于同情!因为你不是弱者,而是真正不畏艰难勇于面对生活压力的强者!我是被
那种坚强的精神所感动,是想支持你的那种精神。”
黄来女也是一部书
2006年刚开学,黄来女为新生上了第一堂课。许多新生听得泪流满面,他们为这样的
师姐感到骄傲。
“从同情到感动再到崇敬,黄来女的事迹带给我的是思想的升华,是灵魂的震撼。能
击倒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没有什么坎是绝对过不去的。遇到困难时,想想黄来女吧——
哭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于是我宁愿选择笑面人生的挑战!”
“佩服她处乱不惊,赞赏她的坚强独立,欣赏她的乐观阳光,理解她的简单快乐,以
及她的孝心和感恩心态。”这是黄来女的同学的感受。 说起简单快乐,她的同学说,黄
来女很容易满足,朋友送的一个小风车、一条手链、一幅画像,都可以让她很开心。一朵
红梅,一簇绿草,都可以让她驻足欣赏良久。
黄来女说,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太阳下山的时候,自己可以回家,而不是去
医院,那就是幸福的。自己终于可以再回到学校上课,可以坐在教室里听课。同学隔三岔
五地到自己家来聚餐,大家每次都买很多菜去,小小的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说,黄来女这位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优秀大学生的出现,
与她的成长经历、父亲的教育分不开,同时也是学校、学院培养教育的结果。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说,现在独生子女众多,他们中有不少人出现“精神缺
钙”现象:不能吃苦,经不起挫折,依赖性强,缺乏“关爱之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
气。正因如此,体现在黄来女身上的“自立自强、坚持不懈、有责任感和责任心、关爱家
人和社会”的精神才显得弥足珍贵,成为时代的“精神钙片”。 黄来女说,自己接受了
那么多的帮助,她没有办法一一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但她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努
力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照顾好父亲,坚持优秀地完成学业,然后在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
候,会尽力地去帮助更多的人,将爱心传递下去。(顾兆农)
模范感言
遭遇困境时,相信困难总会过去,不要钻牛角尖,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当时你觉得
无法承受的事,回头看会觉得不过如此而已。

小康分类

主管:武汉市委宣传部

主办:长江日报